当前位置:电子课本网 > 古诗大全 > 唐代诗人 > 

刘希夷的诗

刘希夷(liú xī yí)
  刘希夷 (约651-?) 唐诗人。 一名庭芝,字延之(一作庭芝),汉族,汝州(今河南省汝州市)人。 上元进士,善弹琵琶。其诗以歌行见长,多写闺情,辞意柔婉华丽,且多感伤情调。《代悲白头吟》有“年年岁岁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”句,相传其舅宋之问欲据为已有,希夷不允,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他压死。延之少有文华,落魄不拘常格,后为人所害,死时年未三十。原有集,已失传。
成就
  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诗,辞藻婉丽,然意旨悲苦,未为人重。后孙昱撰《正声集》,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,由是大为时所称赏。代表作有《从军行》、《采桑》、《春日行歌》、《春女行》、《捣衣篇》、《代悲白头翁》、《洛川怀古》等。其中《代悲白头翁》一诗写花开花落,时光掷人;“今年花落颜色改,明年花开复谁在?”,由此发出“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”以及“宛转娥眉能几时,须臾鹤发乱如丝”之感慨。《红楼梦》中甄士隐对跛足道人的《好了歌》的解注之词“陋室空堂,当年笏满床,衰草枯杨,曾为歌舞场”以及黛玉的《葬花词》“明媚鲜妍能几时,一朝飘泊难寻觅”、“试看春残花渐落,便是红颜老死时”的用词与意境显然是模仿了这首诗,可见此诗魅力。集十卷,今编诗一卷(全唐诗上卷第八十二)。
墓址
  夷园,即初唐诗人刘希夷的墓园。刘希夷墓位于汝州风穴寺山门东侧,背依龙山,面朝黄虎山。墓始筑于唐,原为土冢,唐时墓前植有柏树。千年后,树高近三丈,一株四人方可合抱,树茎分三枝,故称“三柱香”。另一株需五人合抱,树荫面积百多平方,状如巨伞,故称“一蓬伞”。解放前遭毁。
  清朝初年,刘希夷墓年久失修,只剩下一个土丘,清雍正七年(1729年),汝州文人用青石将刘墓护砌,周围广植松柏,并立碑刻“唐诗人刘希夷墓”。使刘希夷墓成为汝州一景。光绪二十四年(1898),州署在墓周用青砖砌成长宽各5米,高2米的透花围墙,临路辟圆券门,门口立雍正十年所刻碑石。
  文革时墓被平,1984
年,在张绍文等24位知名人士倡议下,原临汝县人大常委会于同年6月14日第22次会议通过,县财政拨专款5万元,于1985年建纪念堂厢房各5间,大门一个,门额请张绍文先生书丹“夷园”之名,并刻墓碑一块立于墓前。但因管理不善,5间纪念堂不久被山火焚毁。
  1994年,风穴寺文管所砌园林式围墙近400米,1998年重建纪念堂5间,又将一对清代石狮移立门前。
  1999年秋,用青石重砌圆形墓冢,高一米,直径为2.9米,象征刘希夷享年29周岁。
  刘希夷墓周围,建有一个古朴典雅的青砖小院落,看上去像是古建,同行的汝州市宣传部新闻科长张万强倒很实在,告诉我这“古建”不过20年历史。上世纪80年代时,刘希夷墓只剩下一块清代光绪年间开封人冯承志父子撰文的石碑,旁边还有半块残碑。当时“文化大革命”刚过,国家百废重兴,汝州一些文化人就打算修复墓园。在他们的极力游说下,1985年,当地政府出资修建了现在的墓园。
生平考证
  初唐著名诗人刘希夷的死因,旧说多谓为宋之问所害。 此说肇始于唐人笔记《大唐新语》及《刘宾客嘉话录》。《大唐新语》云:
  “刘希夷,一名挺之,汝州人。少有文华,好为宫体,词旨悲苦,不为所重。善掐琵琶。尝为《白头翁咏》曰:‘今年花落颜色改,明年花开复谁在?’既而自悔曰:‘我此诗似谶,与石崇“白首同所归”何异也?’乃更作一句云:‘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。’既而叹曰:‘此句复似向谶矣,然死生有命,岂复由此!’乃两存之。诗成未周,为奸所杀。或云宋之问害之。”《刘宾客嘉话录》云:“刘希夷曰:‘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’,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,恳乞,许而不与。之问怒,以土袋压杀之。宋生不得其死,天报之也。”
  宋以后不少著作,每每沿袭此说。现当代一些名家著作乃至一些文学史、辞典等,也采用此说。如闻一多《宫体诗的自赎》、刘大杰《中国文学发展史》、《辞海》、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》。以致1981年临汝县(今汝州市)重修刘希夷墓,林冠夫先生撰写碑文时,仍宗此说。
  然而,仔细推敲一下,便会发现此说不仅既乏确凿的根据,也无有力的旁证;而且无论从时间上抑或从情理上似乎都讲不通,因此,难以成立。
  从时间上说。刘、宋二人的生卒年月均史无明载,只能从比较隐微的材料中推测。倘若果如《唐才子传》所言,即刘希夷上元二年(公元675)中进士时“年二十五”、死时“未及三十”;那么他当生于高宗永徽二年(公元651,闻一多《唐诗大系》即定刘希夷生于是年),卒于仪凤、调露间,至迟不晚于高宗永隆元年(公元680)。而据宋之问《秋莲赋》一文自序云:
  “天授元年,敕学士杨炯与之问分直于洛城西”,分直,指分直习艺馆(据《通鉴卷二○八注,习艺馆本名内文学馆,武后改为习艺馆,又改为翰林内教坊)。又据《新唐书·宋之问传》云:
  “甫冠,武后召与杨炯分直习艺馆。”则宋之问在武则天天授元年(公元690)时方才“甫冠”(即刚刚二十岁)。
  那么他当生于高宗咸亨二年(公元671)。也就是说,宋之问比刘希夷小了整整二十岁。可见当刘希夷三十岁死时,宋之问只不过是个十岁的幼童,试问其如何能“以土袋压杀之”?或者“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”?
  就情理上说。据傅璇琮先生考证,《新唐书》中“‘甫冠’的记载是错误的”,并引《唐才子传》言宋之问亦“上元二年进士”,进而推断宋之问当生于公元656年(闻一多《唐诗大系》即定宋之问生年为公元656年)。这样一来,刘希夷死时,宋之问已二十五岁,自然单从年龄上讲,足以能够杀人夺诗了。但据史载宋之问自少时即以诗著称,如《旧唐书》云:“之问弱冠知名,尤善五言诗,当时无能出其右者。”而刘希夷则“体势与时不合”、“不为所重”,也就是说,宋之问的诗名远在刘希夷之上,何至为了区区两句诗而用极残忍的手段杀人?何况被杀者还是自己的外甥(二人是否真有甥舅关系尚待另考)?
  • 1、《代悲白头翁 / 白头吟 / 有所思》  洛阳城东桃李花,飞来飞去落谁家?洛阳女儿惜颜色,坐见落花长叹...
  • 2、《公子行》 天津桥下阳春水,天津桥上繁华子。马声回合青云外,人影动摇绿波...
  • 3、《春日行歌》 山树落梅花,飞落野人家。野人何所有,满瓮阳春酒。携酒上春台,...
  • 4、《洛川怀古》 萋萋春草绿,悲歌牧征马。行见白头翁,坐泣青竹下。感叹前问之,...
  • 5、《晚春》 佳人眠洞房,回首见垂杨。寒尽鸳鸯被,春生玳瑁床。庭阴幕青霭,...
  • 6、《江南曲八首》 暮宿南洲草,晨行北岸林。日悬沧海阔,水隔洞庭深。烟景无留意,...
  • 7、《蜀城怀古》 蜀土绕水竹,吴天积风霜。穷览通表里,气色何苍苍。旧国有年代,...
  • 8、《巫山怀古》 巫山幽阴地,神女艳阳年。襄王伺容色,落日望悠然。归来高唐夜,...
  • 9、《秋日题汝阳潭壁》 独坐秋阴生,悲来从所适。行见汝阳潭,飞萝蒙水石。悬瓢木叶上,...
  • 10、《春女行》 春女颜如玉,怨歌阳春曲。巫山春树红,沅湘春草绿。自怜妖艳姿,...
  • 11、《故园置酒》 酒熟人须饮,春还鬓已秋。愿逢千日醉,得缓百年忧。旧里多青草,...
  • 12、《送友人之新丰》 日暮秋风起,关山断别情。泪随黄叶下,愁向绿樽生。野路归骖转,...
  • 13、《入塞》 将军陷虏围,边务息戎机。霜雪交河尽,旌旗入塞飞。晓光随马度,...
  • 14、《横吹曲辞·入塞》 将军陷虏围,边务息戎机。霜雪交河尽,旌旗入塞飞。晓光随马度,...
  • 15、《相和歌辞·江南曲八首》 暮宿南洲草,晨行北岸林。日悬沧海阔,水隔洞庭深。烟景无留意,...
  • 16、《相和歌辞·从军行》 秋来风瑟瑟,群马胡行疾。严城昼不开,伏兵暗相失。天子庙堂拜,...
  • 17、《捣衣篇》 秋天瑟瑟夜漫漫,夜白风清玉露漙.燕山游子衣裳薄,秦地佳人闺阁...
  • 18、《归山》 归去嵩山道,烟花覆青草。草绿山无尘,山青杨柳春。日暮松声合,...
  • 19、《采桑》 杨柳送行人,青青西入秦。谁家采桑女,楼上不胜春。盈盈灞水曲,...
  • 20、《孤松篇》 蚕月桑叶青,莺时柳花白。澹艳烟雨姿,敷芬阳春陌。如何秋风起,...
  • 21、《将军行》 将军辟辕门,耿介当风立。诸将欲言事,逡巡不敢入。剑气射云天,...
  • 22、《晚憩南阳旅馆》 旅馆何年废,征夫此日过。途穷人自哭,春至鸟还歌。行路新知少,...
  • 23、《饯李秀才赴举》 鸿鹄振羽翮,翻飞入帝乡。朝鸣集银树,暝宿下金塘。日月天门近,...
  • 24、《览镜》 青楼挂明镜,临照不胜悲。白发今如此,人生能几时。秋风下山路,...
  • 25、《代秦女赠行人》 鸾镜晓含春,蛾眉向影嚬。开□衣裳破,那堪粉黛新。春还洛阳道,...
  • 26、《相和歌辞·采桑》 杨柳送行人,青青西入秦。秦家采桑女,楼上不胜春。盈盈灞水曲,...
  • 27、《代闺人春日》 珠帘的晓光,玉颜艳春彩。林间鸟鸣唤,户外花相待。花鸟惜芳菲,...
  • 28、《谒汉世祖庙》 舂陵气初发,渐台首未传。列营百万众,持国十八年。运开朱旗后,...
  • 29、《嵩岳闻笙》 月出嵩山东,月明山益空。山人爱清景,散发卧秋风。风止夜何清,...
  • 30、《从军行》 秋天风飒飒,群胡马行疾。严城昼不开,伏兵暗相失。天子庙堂拜,...
  • 31、《夜集张諲所居》 江南成久客,门馆日萧条。惟有图书在,多伤鬓发凋。诸生陪讲诵,...
  • 32、《洛中晴月送殷四入关》 清洛浮桥南渡头,天晶万里散华洲。晴看石濑光无数,晓入寒潭浸不...